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案例展示

Company News案例展示

>

专访和德宇航副总裁赵金晖:建造自主可控交通卫星系统刻不容缓 时间: 2024-08-09 05:59:31 |   作者: 案例展示

  近日,南海航海保障中心组织三沙航标处、广州航标处、广州通信中心与北京和德宇航等单位联合开展中国交通星座VDES卫星南海首次星船联测。这是VDES甚高频数据交换系统在南海进行的全球首次多星、多地、连续星船通信及实船应用测试。

  据北京和德宇航技术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副总裁赵金晖介绍,此次VDES实船联测的圆满成功,将有力推动建立我国自主可控、安全可靠、覆盖全球的海上卫星通信信息服务保障体系。

  什么是VDES系统?为何需要大力研发它?中国交通星座是如何布局的?目前建设情况如何?近日,新京报记者就相关问题专访赵金晖。

  新京报:作为一家科学技术创新型技术服务公司,近年来花了不少精力研制VDES(VHF Data Exchange System,甚高频数据交换系统)。这有何特殊意义?

  赵金晖:随着航运日益频繁,全球船舶自动识别系统(AIS)的服务能力已达到顶峰接近极限,加之船-船、船-岸之间数据交互内容和频次的需求慢慢的变大,现有的全球AIS系统已不能够满足海上航行通信要求。

  VDES是船舶自动识别系统(AIS)加强和升级版系统,集成现有AIS功能,并增加了特殊应用报文(ASM)和宽带甚高频数据交换(VDE)功能,可有效缓解现有AIS数据通信的压力,满足船对船、船对岸、船对卫星、岸对卫星相互之间所有数据交换服务的需要,属于第三代海事通信系统。这一系统也得到了IMO(国际海事组织)的高度认可。

  具体来说,它能全方面提高全球海洋的态势感知能力、综合管理能力和开发利用能力,对于我国推进建设交通强国、海洋强国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

  2015年起我们就长期跟踪了VDES国际发展状况。2025年IMO将开始在全世界内推行强制安装VDES设备。届时,VDES也将成为少数能够在全球各国合法落地的、有全球统一标准的海上窄带卫星通信系统。正因为VDES具有全球性、行业强制性、建设明确性和天地一体化的特点,欧美等航天大国、海事大国都在帮助和引导本国商业公司积极开展星基、岸基和船上终端的研制工作,纷纷谋求规则及标准制定的国际主导权,积极抢占技术、政策、市场高地。

  值得注意的是,国外的商业公司都在加快天基系统的建设速度,尤其欧空局牵头、承担了大量卫星部分技术特性的讨论、制定。大家都看好未来VDES行业前景,都知道VDES代替AIS将成为必然,也都知道强制安装的执行政策正在制定。所以欧美几个海事大国想先筑牢海上安全治理的霸主地位。

  但目前欧美各国也都还处于研发投入阶段,全球尚未出现大规模商业推广,全球VDES行业标准和相关的强制执行预计2025年后出台并进入高速成长期。以中国当前总实力和国际影响力,我认为现在发展建设这个专网是有必要的、也是具备条件的、更是顺应国际趋势的。

  新京报:我们长期为中国交通星座的建设贡献力量,该星座是怎么布局的?建成后会有什么效果?

  赵金晖:2019年,在工信部无线电管理局的全力支持下,和德宇航联合中国交通通信信息中心、中国航天科工行云公司在VDES频率获批的第一时间,分别向国际电信联盟申报了VDES卫星频轨资料。在获取稀缺频轨资源和占频保轨方面,中国的央企、民企、事业单位一盘棋紧密合作、以国家利益为重,获得绝对的国际优势。

  2022年11月珠海航展期间,工信部无管局、交通部海事局把三家整合、统筹,初步形成了192颗卫星的网络资料体系。

  中国交通星座由192颗卫星组成,分建设一期(2025年前)快速部署阶段、建设二期(2030年前)优化升级阶段和建设三期(2035年前)多重覆盖三个阶段实施建设,工程建设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稳步推进。系统稳定后可采用补充发射等方式维持系统长期稳定运行。无论从建设航天强国、海洋强国、数字中国战略目标出发,还是从卫星产业新应用的发展需求出发,都需要把握住这个专网建设出现的新机遇、新窗口。

  我认为,这个中国交通星座是争夺未来全球海上通信系统标准的制高点,也是智慧海洋发展信息化的重要手段,可以为全球海上乃至陆地用户更好的提供全天时全天候的数据采集和海上物联网服务。所以,尽早建设我国自主可控的交通VDES卫星系统确实刻不容缓。

  新京报:你刚刚提到,中国交通星座预计于2025年建设完成第一阶段建设。我们发射了多少颗卫星?在轨卫星将会发挥什么作用?

  赵金晖:目前,和德宇航共有9颗卫星在轨运行,其中,4颗卫星携带有VDES载荷,是国内在轨VDES卫星最多的企业。

  和德宇航作为“中国交通星座”的主要建筑设计企业,计划2025年前,完成48颗卫星部署,其中40颗700km倾斜轨道卫星分布在5个轨道面,每个轨道面8颗卫星,另8颗500km太阳同步轨道卫星;建成相配套的地面站、信关站、数据中心和卫星测运控中心,构建起中国交通星座系统的基本体系架构,形成中国交通星座系统,支持全球VDES/DCS/ADSB业务。

  我们确保2025年之前完成星座一期48颗卫星入轨任务目标。届时,可达到全球任意地点平均15分钟重访能力;为国家抢占VDES全球新一代海上通信系统话语权,快速填补我国全球自主可控VDES/DCS/ADSB卫星移动通信的空白,抢占极其稀缺的频率轨道资源,培育和开发卫星移动通信系统市场。

  新京报:和德宇航作为商业航天全球化发展的引领者之一,在推动中国航天高品质的产品和服务“走出去”方面,都做了哪些?

  赵金晖:我们成立于2007年,是国内唯一获得国际宇航联合会会员、欧空局项目承接资质的民企单位,也是国内唯一成为国际电信联盟(ITU)成员和国际航标组织(IALA)成员的国内航天民企单位。

  近年来,我们与众多国际政府机构及世界知名宇航企业均保持着密切合作,同时建立了覆盖世界主要国家的142家经销商网络,以及一支遍布各大洲的航天背景的国际化技术服务团队和外籍雇员营销体系,成为在国际舞台上推广中国宇航产品、宣传“中国航天”品牌的重要力量。

  重要的是,我们通过集成中国在轨民商遥感卫星服务能力、研发遥感数据线上融合应用服务平台、建设及合作国际遥感地面站,弥补了中国遥感卫星分属不同主管单位、单个卫星数据种类单一、重访效率低的问题,增强中国遥感卫星整体服务能力。

  这为世界各国的测绘、国土监测、农业发展等部门及大型商业主体提供了遥感数据,通过规范化、程序化、标准化、信息化的手段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效能,提高政府精细化、系统化、数字化管理上的水准,创造更大的行业信息化、可追溯性的经济价值。

  从2019年初开展国际遥感数据集成业务至今,和德宇航建立了超过142家分销商的全球营销网络(世界第一),共向6大洲超过60多个国家和地区提供了680余次遥感数据服务(占中国遥感数据商业出口的80%以上),通过自建及与当地合作伙伴合作等形式,将实现超过10座全球地面站与中国遥感卫星的互联互通,为中国遥感走向世界贡献独特的商业力量。

  新京报:在你看来,在我国商业航天领域,做卫星通信服务和场景应用的企业面临着哪些困难?此外,你对我国商业航天的发展有哪些展望?

  赵金晖:中国商业航天自诞生以来,得益于政策与资本的支持以及各界的不懈努力,已经初具规模,并在多领域取得了一定成绩。

  中国商业航天无疑拥有广阔的发展前途。但也面临着如何平衡可靠性、效率与成本等诸多挑战,需要在管理体制、供应链配套、融资渠道、支持政策等方面进一步完善。

  为海用天、为空用天、为机器用天,如何把空间信息产业赋能于传统行业,也是我们近年来所思考的问题。还有,如何兼顾空间信息系统商业运营需求,制定出台商业运营有关政策、措施,解决商业航天运营牌照、卡脖子问题,共同促进空间信息产业高质量发展,打破彼此间的壁垒,激发空间信息产业高质量发展活力等。

  总体来说,尽管困难重重,但商业航天在创新技术的同时,也要把砥砺奋斗、勇于探索的航天精神继承下来。我认为,在商业航天创业者及多方的共同努力下,中国商业航天的未来必定大有可期。



上一篇:【48812】新春走底层)他用陪同42年的检修钳据守最终一个春运 下一篇:【48812】这家乌克兰公司供给L-15发动机中心部件想和我国更深化协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