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viation equipment maintenance航空专业设备制造

<
>

中国央企军工大省四川4大军工城市除了成都绵阳泸州还有谁?

时间: 2025-03-15 10:43:32 |   作者: 航空专业设备制造

描述:...

详细介绍


  在我国国防工业的宏大版图中,四川无疑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堪称军工大省。其军工实力的深厚底蕴,不仅是当下国防力量的关键支撑,更是一段波澜壮阔发展历史的结晶。

  从历史的长河追溯,四川军工的发展与国家战略紧密相连。上世纪 60 年代,出于备战备荒的战略考量,国家开展了规模浩大的 “三线建设”。四川凭借独特的地理优势,如多山的地形利于隐蔽军工设施,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像煤炭、天然气等能源储备,成为了三线建设的核心区域。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汇聚于此,无数怀揣着报国热情的建设者响应号召,奔赴四川的深山峡谷,在艰苦的条件下,白手起家,建立起了一个个军工企业和科研机构,为四川军工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军工,对于一个国家而言,是维护国家安全的坚实盾牌,是保障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核心力量。强大的军工实力,不仅能在国际舞台上展现国家的威严,还能为国家的和平发展创造稳定的外部环境。在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下,军工实力的强弱必然的联系到国家的生死存亡。回顾历史,那些因军事力量薄弱而遭受侵略和欺凌的国家,教训惨痛。因此,四川作为军工大省,承载着国家赋予的神圣使命,其军工产业的发展意义非凡。

  如今,四川的军工产业已涵盖航空、航天、兵器、核工业、电子信息等多个领域,形成了门类齐全、配套完善的产业体系。众多知名的军工企业和科研机构扎根于此,不停地改进革新突破,取得了一系列举世瞩目的成就。接下来,让我们走进四川的四大军工城市,探寻它们各自独特的军工魅力与发展历程。

  成都是四川的省会,也是西南地区的科技、商贸、金融中心和交通枢纽。这座充满魅力的城市,不仅有悠闲惬意的生活节奏、令人垂涎的美食、憨态可掬的大熊猫,还在军工领域展现出了强大的实力,堪称军工界的璀璨明珠。

  提到成都的军工企业,就必须提大名鼎鼎的成都飞机工业集团 。它隶属于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是国家重点优势企业 。其历史可以追溯到 1958 年动工兴建的国营峨嵋机械厂(132 厂),1964 年基本建成,同年 11 月,歼 5 甲飞机首飞成功,标志着我国航空工业迈出了重要一步。此后,成都飞机工业集团持续不断的发展壮大,在军机研制方面成绩斐然,先后研制生产了歼 7、枭龙、歼 10 等系列飞机数千架。其中,歼 10 飞机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它的诞生使我国战斗机技术实现了从第二代到第三代的跨越,具备了先进的中距空战和超视距攻击能力,极大地提升了我国空军的战斗力 。而歼 20 隐形战斗机的横空出世,更是让我国在战斗机领域进入了世界领先行列。歼 20 具有高隐身性、高态势感知、高机动性等特点,是一款能够有效掌握制空权的先进战机,它的列装让我国空军的作战能力得到了质的飞跃 。在民机领域,成都飞机工业集团与成飞民机公司一道承担了大型客机 C919、新支线、大型水陆两栖飞机 AG600 机头的研制生产,为我国民用航空事业的发展贡献了重要力量 。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第七研究院同样是成都军工领域的重要力量。它的前身是国防三线 基地”,如今已发展成为一个以航天为本、军民结合的大型高科技公司集团,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在西南地区最大的科研生产基地 。研究院在册职工近 1.5 万人,各类技术人员 5000 多人,下辖 20 余家企业和事业单位,分布在成都、泸州、重庆等地 。在航天领域,七院承担了众多重要任务,成功开发了卫士系列多管火箭武器系统,在国家载人航天工程、探月工程等重大工程中,都能看到七院的身影,为我国航天事业和国防现代化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 。

  除了上述两家企业,成都还有众多军工相关单位,如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专注于飞机设计研究,为我国多款先进战机的诞生提供了关键的技术上的支持;四川华川工业公司,在军工领域也有着独特的地位和贡献 。这一些企业和单位共同构成了成都完整的军工产业链,涵盖了从研发、设计、生产到测试的所有的环节,使成都在航空、航天等军工领域具备了强大的总实力 。成都的军工产业不仅为国防事业提供了坚实保障,也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科技的进步和人才的培养 。

  绵阳,这座素有 “富乐之乡、西部硅谷” 美誉的城市,是中国唯一的科技城 ,也是四川重要的军工城市,在科技与军工融合发展方面堪称典范。

  绵阳的军工科研机构数量众多且实力丰沛雄厚。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作为国家科研计划单列的中国唯一的核武器研制生产单位,是集理论、实验、设计、生产为一体的综合性研究院 。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 1958 年的北京第九研究所,历经多次搬迁和更名,最终落户绵阳。中物院在核武器研制领域成果卓著,为我国的核威慑力量和国防安全提供了坚实保障。众多 “两弹元勋” 在此隐姓埋名、默默奉献,他们的智慧和汗水铸就了我国核武器事业的辉煌 。其研究领域涵盖物理学、力学与数学、化学与材料、信息科学与电子工程等多个角度,拥有中国科学院院士 14 人、中国工程院院士 15 人,在职职工约 23000 人,其中专业方面技术人员近 10000 人 ,强大的科研团队和先进的科研条件使其在国际上都具备极其重大影响力。

  中国电科第 9 研究所,即西南应用磁学研究所,主要是做磁性功能材料与特种器件的研制、开发、中试生产以及应用磁学基础研究 ,是我国磁学领域最大的综合性应用研究所。该所长期致力于磁性材料、磁光材料及器件的应用研究与开发,在磁性功能材料和磁性元器件等研发专业上成果丰硕,研发的产品大范围的应用于军工、电子信息等多个领域 ,在国家磁性功能材料与元器件技术领域占据着重要的支撑地位,已成为国内最大的综合性应用磁学专业研究、开发、生产、服务基地之一 。

  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同样坐落于绵阳,这里拥有亚洲最大的风洞群 。风洞对于航空航天事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它能够模拟飞行器在不同飞行状态下的空气动力环境,为飞行器的设计、研发和改进提供关键的数据支持和技术验证 。该中心承担了大量国家级重点科研项目,为我国多款先进战机、导弹以及航天器的研制成功立下了汗马功劳 ,推动了我国航空航天技术的慢慢的提升,使我国在空气动力学研究领域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

  这些军工科研机构在绵阳的集中布局,使绵阳形成了完整的军工科研产业链,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到产品研究开发、生产制造,所有的环节紧密相连、协同发展 。它们不仅为国防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还通过技术溢出和产业带动效应,有力地促进了绵阳地方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的提升 。例如,部分军工技术向民用领域转化,催生了一批高新技术企业,推动了绵阳在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等产业的加快速度进行发展,实现了科技与经济的良性互动 。

  泸州,这座以美酒闻名于世的城市,常常被人们贴上 “酒城” 的标签,然而,它在军工领域的实力却鲜为人知,堪称低调的军工实力派。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航天火工技术研究所是泸州军工实力的重要代表 。它坐落于泸州,是国家重点保军单位,也是我国航天、航空领域唯一的火工品研制、生产企业 。研究所现有员工 1300 余人,其中本科学历以上员工占 40%,各类工程技术人员约占 30%,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11 人 ,拥有一支技术领先、学科门类齐全的研发队伍,以及具有行业领先水平的火工品研制生产检测设备 。这里是国家级高新技术单位和四川省企业技术中心,还建有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多年来,该研究所致力于为我国航天宇航领域以及国防尖端装备提供完备的火工技术解决方案,其核心火工技术水平近二十年来保持国内领先,并始终牵引行业技术向前发展,代表了我国航天火工技术的顶配水平 。在载人航天工程、月球探测工程等国家重点项目中,不能离开该研究所提供的火工品,其产品配套了 “弹、箭、星、船”,覆盖了 “陆、海、空、天” 领域 ,为我国国防建设和航天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先后获得各类荣誉 100 余项,这中间还包括国家科学技术创新最高奖项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 3 项 。在航天应用产业方面,研究所主要为中海油、中石油、中石化大部分油田提供高端石油火工品和完井钻采工具,多项产品取代进口,并出口中东、中亚、非洲等近 20 个国家,具备广阔的国际市场前景 。

  泸州北方化学工业有限公司同样实力不凡 。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 1933 年,最初创建于河南巩县,1938 年迁至四川泸州,隶属于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是国家重点保军的大型化工企业 。公司总部在泸州市龙马潭临港工业园区,资产总额 32.8 亿元,占地面积 6000 余亩,在职员工 3000 余人,是安全生产标准化一级达标企业和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 。公司业务涵盖军品和民品两大领域,形成了以军品、纤维素衍生物、有机硅系列为主导的循环经济结构 。在民品方面,公司生产的甲基纤维素、硝化棉产销量均为全国第一,产品供应国内外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公司还拥有四川省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具备强大的科研开发能力,先后获得国家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发明奖 64 项,国家发明专利 18 项 。近年来,公司研发的气象火箭推进剂、射钉弹用发射药、智能灭火功能盒等产品得到普遍运用,同时还开发了灭火棒等新型产品,市场发展前途良好 。

  内江,这座位于四川盆地东南部的城市,在军工领域虽不及成都、绵阳那般声名远扬,但它也有着独特的军工印记,尤其是在雷达技术方面,曾扮演过重要角色 。

  中航工业雷达电子技术研究所,即 607 所,于 1970 年 3 月因三线建设需要在四川省内江市成立 ,它是我国最早组建的唯一的机 / 弹载雷达专业研究所 。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众多优秀的科研人员响应国家号召,齐聚内江,在艰苦的条件下,开启了我国机载雷达自主研发的征程 。他们战天斗地,一边进行基本的建设,一边开展科学研究,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研制出了多型机载雷达装备,填补了多项国防领域空白 。其中,我国第一部自主研制的机载火控雷达 ——204 雷达就是在这个地方进行科研调试的 。1975 年,204 雷达进行环境试验时,面临着高温、低温等极端条件的考验,科研人员朱克昕不顾个人安危,多次进入试验舱排故,最终确保了试验的成功 。1984 年 4 月,204 雷达设计定型,随后批量生产列装歼 8 系列飞机,为我国空军战斗力的提升提供了有力支持 。

  然而,随时代的发展,内江的地理位置和发展条件逐渐限制了研究所的逐步发展。1990 年 12 月,607 研究所搬迁至无锡市正式挂牌 ,1992 年,原内江 607 所主要的科研人员和科研力量基本调往无锡,形成一所两地(无锡科研总部、内江生产基地)格局 。尽管总部外迁,但内江的生产基地依然保留,它继续承担着雷达生产制造的部分任务,为我国雷达技术的发展坚守着阵地 。如今,内江生产基地在雷达生产制造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拥有一批熟练的技术工人和先进的生产设备,能够稳定地生产出高质量的雷达产品,为我国国防事业持续贡献着力量 。

  达州,地处四川东部,在三线建设时期,作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第七研究院主要基地之一,达州迎来了航天科研的高光时刻 。

  1965 年,第七机械工业部来到四川设立 062 基地,主要分布在四川万源、宣汉、达县等地 ,达州成为了 062 基地的核心区域。在这片土地上,无数建设者们挥洒着汗水,建起了一座座科研生产设施,开启了达州的航天科研之路 。062 基地承担了众多重要的航天科研生产任务,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像铜江机械厂(7303 厂),作为装备总装厂,承担着航天机械设备的总装任务,其生产的产品事关国防,保密程度极高 。当时,厂区有重兵把守,保卫着国家的核心机密和科研成果 。

  随着时间的推移,从 1992 年开始,062 基地实施调迁建设,2002 年,主体调迁至成都经济技术开发区,2005 年,正式更名为四川航天技术研究院 。尽管 062 基地的主体已经搬迁,但达州依然保留着许多与航天科研相关的遗留单位 。这些单位虽然规模与影响力不及当年的 062 基地,但它们依然在各自的领域发挥着作用 。一些遗留单位继续从事着航天零部件的生产制造,凭借着多年积累的技术和经验,为航天产品提供着关键的零部件 ;还有一些单位则专注于研发技术,不断探索创新,为航天技术的进步贡献着智慧和力量 。达州的航天科研历史印记,不仅是达州的宝贵财富,也是我国航天事业发展历史的生动见证 。

  宜宾,这座有着 “万里长江第一城” 美誉的城市,近年来在军工领域异军突起,成为了四川军工发展的新势力 。

  宜宾三江机械有限责任公司是宜宾军工企业的代表之一 。它隶属于中国航空工业集团,主要生产航空航天及兵器配套产品、汽车零部件、塑编机械设备等 。在航空领域,公司的产品涵盖了燃油附件、液压附件、导管柔性连接器、弹射救生系统附件、载人生命保障系统附件等,配套于国内各大型主机厂所研制和生产的各类型战机 。2017 年,中航机电拟发债收购宜宾三江机械公司,这一举措逐步提升了公司在航空领域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公司凭借着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严格的质量管控体系,不断的提高产品质量和性能,为我国航空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

  中核建中核燃料元件有限公司同样是宜宾军工的重要力量 。它始建于 1965 年,隶属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是我国唯一的压水堆核电燃料组件生产基地 ,也是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 。经过多年的发展,公司已成为集生产、科研和国内外贸易为一体的国有军民结合型大型骨干企业 。企业具有我国最大的锂金属生产线、最大的专业柱式锂电池生产线,以及天然香料、合成香料的主要加工厂 ,但其核心支柱产品还是核电站燃料元件 。公司在核燃料元件制造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相继完成了秦山核电站首炉 FA300 核燃料元件的生产,以及用于我国自主三代核电技术华龙一号的 CF3 核燃料元件的批量化制造 。CF3 核燃料元件具有高燃耗、热工安全性能、结构可靠性等优势,综合性能达到了国际同类型产品的领先水平,被誉为核电最强 “中国芯” ,为我国核电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

  宜宾的这些军工企业,在航空、核工业等领域持续不断的发展壮大,它们不仅提升了宜宾的军工实力,也为我国国防事业和能源事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

  四川的军工城市,从历史的深处走来,承载着国家的重托与民族的期望,在国防建设的征程中铸就了辉煌的成就。成都、绵阳、泸州、内江、达州、宜宾等城市,各自凭借独特的优势和深厚的底蕴,在军工领域绽放出耀眼的光芒 。

  然而,在当今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科技快速的提升的时代背景下,四川军工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国际上,军事技术竞争日益激烈,其他几个国家在军工领域不断加大投入,研发新技术、新装备,这对四川军工的领头羊构成了威胁 。国内方面,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市场需求的变化,军工企业要不断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同时,军工产业对技术创新和人才的高度依赖,也使得人才短缺和研发技术难度大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

  但挑战与机遇总是并存。随国家对国防建设的持续重视,不断加大对军工产业的投入,为四川军工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政策保障和资金支持 。科技的迅猛发展,如人工智能、大数据、量子技术等新兴技术的涌现,为军工产业的创新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例如,人工智能技术能应用于军事装备的智能化控制和作战指挥系统,提高作战效率和决策的准确性 ;大数据技术可以帮助军工公司进行数据分析和管理,优化生产流程,降低成本 。

  在科技创新方面,四川军工企业应加大研发投入,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建立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提高自主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 。例如,成都能更加进一步发挥其在航空航天领域的优势,加强对先进飞行器设计、航空发动机技术等方面的研究 ;绵阳则可以依托其在核技术、电子信息等领域的科研力量,开展前沿技术探讨研究,推动军工技术的升级换代 。

  产业升级也是四川军工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军工企业应积极地推进产业体系调整,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 。通过引入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模式,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同时,加强军工产业与民用产业的融合发展,促进军工技术向民用领域转化,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比如,将航天领域的材料技术应用于民用航空、汽车制造等行业,推动这一些行业的技术进步 。

  展望未来,四川军工有望在科学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的道路上不断前行,为我国的国防现代化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相信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四川的军工城市将继续书写辉煌篇章,助力我国在国际军事舞台上保持强大的竞争力,守护国家的和平与安宁 。


上一篇:2025校园招聘启动!空中能力层装备研究院对全国优秀学子发出邀请 下一篇:科学技术创新资金申报 机器人数据要素方向奖励不超过200万